在不同的资料中有不同的认定,
如:电视艺术、电视剧、漫画书、电子游戏等。
现第九艺术通常指电子游戏。
1911年,
乔托·卡努杜发表了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著名论著,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
是一种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 。
第九艺术就是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之上,
衍生的出对新兴艺术的一种称谓。
但是这个称谓其实并没有什么权威指定,
更像是一种民间说法,
往往会出现在一些爱好者的言论之中 。
而我也是其中支持第九艺术的人,
但是在国内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与成年人更加倾向于认为这些是网络毒品精神鸦片,
是对于青少年成长不利的东西。
但实际上,人们对于“电子游戏“的态度一直过于偏激。
从之前的”拒绝接受“到现在的”绝对认同“,
都在无形中缩小或者夸大了游戏本身的内在。
如果说游戏容易让人上瘾,
那生活中的任意一件事都可以令人上瘾
中有王羲之写字成瘾,甚至把墨汁当成蘸料吃;
西有达·芬奇痴迷研究,
为此不惜减少睡眠时间;
嗜睡症、暴食症皆可成瘾。
怎么到了游戏这里,就被千夫所指了呢?
我认为还是在于民众的接受程度和电子游戏
传播途径的特殊性。
至于为何把游戏归为“第九艺术”,
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游戏本身特殊的构成因素。
画面、声音、剧情、操作、升级系统等,
不外乎综合了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其他艺术类别。当然作为集所有艺术于一身的“结合体艺术”,
优点和缺点也是泾渭分明。
其优点是交互式体验、在虚拟中感受现实,
除了以第三人称视角观察以外,
还多了一种可以亲自参与其中的体验感
玩家能够参与其中,与作品互动。
感受作者新奇的想法和想要传递的信息。
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
被人们赋予很多不同的涵义。
无论是热血的英雄情结,还是紧张刺激的解谜环节,
抑或是扣人心弦的治愈氛围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着玩家的心理需求。
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因为包含的范围太广,在细节和深度上总是差强人意。
相比于绘画、音乐、雕刻
、文学等这种老牌艺术,
电子游戏所展现的艺术性则稍微弱一些。
毕竟要考虑到玩家爱的接受程度,
所以涉及到的个别艺术领域不会在深度上大做文章。
这样一来,
电子游戏本身的艺术性就被削弱了。
除了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
游戏还面肩负着艰巨的传播任务。
于是“商业化”成了电子游戏的代言人。
游戏本身需要商业化加强传播,
但过度商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艺术性消失殆尽。
这里就不举例具体游戏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也正是商业化的影响,
使电子游戏的“从艺”之路命途多舛。
即便如此,
在我看来游戏的艺术性和其他八大艺术也并无二致。
艺术没有高低之分,各有各的独特魅力。
但人们极少数会指着绘画和文学列举出它们的特殊艺术地位,
因为这种艺术氛围已经在无形之中渗透了我们的生活。
所以对于电子游戏,它是第九艺术没错,
但老拿这份殊荣出来说事儿,
难免显得画蛇添足。
编辑:郭振明
审核:蔺雪晶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